7/7 石油業將失去亞洲火熱需求支撐

      在原油價格半年以來的強勁上漲後,亞洲原油需求已經出現放緩,有些指標甚至顯示下降。許多市場參與者猜測,這不僅是周期性現象,也是更持久的結構性變化的結果。

多年來中國經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7-10%,印度近來的經濟增長也保持在相似水準,使得亞太地區已經超過美洲,成為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地區,約佔全球需求的近40%。但對於已經習慣依賴亞洲旺盛需求的石油產業而言,不久可能需要尋找新的增長來源。

根據湯森路透Eikon數據顯示,亞洲經油輪進口的原油已經連續第四個月下滑,自3月以來由紀錄高位減少12%至大約8200萬噸(每日2000萬桶),略低於去年同期水平。

上述多數的意外下滑可以用中國經濟的狀況來解釋。中國是亞洲最大石油消費國,占亞太地區需求量的27%以及全球需求的13%。

不過,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並非中國獨有,分析師指出,亞洲最發達的油市--日本和韓國的長期需求也將穩步下滑。甚至印度對新車的需求也不溫不火,石油業本來熱切期待印度能彌補中國需求放緩的影響。

日本石油日消費量曾達到600萬桶,佔全球需求的10%;而現在已降至350萬桶,不足全球消費量的5%。而且隨着政府整合煉油產業,日本石油消費量數字還將進一步下降。

經紀商岡藤商事策略師Kaname Gokon表示,“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。核電站重啟滿足了一定能源需求。(2011年福島核災後)核電站關閉的時候,日本進口了很多原油。其他因素包括人口下降、汽車市場飽和,以及能效提升。”

韓國的情況也與日本類似。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Moon Young-seok表示,“韓國石油需求止步不前,而且受尾氣排放政策及替代燃料影響,石油需求料將下降。另外,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改用電動汽車,那石油需求勢必要下降。”

另外,雖然印度摩托車銷量依然強勁,但新車月銷量已從去年10月的近260,000輛降至215,000輛以下,也遠低於四年多之前創下的30多萬輛月銷量紀錄。

儘管業內人士並不預期亞洲石油需求將直線下滑,但他們稱,過去10年的增長勢頭可能不會再有了。

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分析師Adam Longson本周也在報告中稱,“亞洲煉廠已開始降溫,多份報告稱石油船貨很難出售,並表示第三季需求可能進一步下滑。”

船舶經紀商稱,交易商已開始租用超大型油輪來存儲供應過剩的石油。

近期需求強勁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素不復存在。分析師認為,中國已基本完成戰略石油儲備(SPR)。

摩根大通石油分析師上周在客戶報告中估計SPR現已達4億桶,並認為這已接近其儲能。該行稱,“我們的模型顯示,9月中國原油凈進口較8月下降15%,或減少120萬桶,且較12個月平均水平下降80萬桶。”



Previous Article



如有查詢,歡迎致電與我們聯絡

香港查詢熱線:

(852) 2838 3959

全國貴金屬免費專線:

400 120 1228

港金息率
港金息率平息

貴金屬走勢熱線
400 120 1228